回到现场 与不朽相遇——读《红色气质》
红色气质:用精神串起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风采
《红色气质》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编著商务印书馆
中国共产党人不同凡响的特殊品格和精神气质,不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它注定是从人物言行和具体事件中生发出来,体现于重大考验面前的选择,包容在日常奋斗的细节之中,因而拥有生动的审美着力点。该书选取建党精神一路延展至今的几段坐标式的动人风景,通过细节化的还原,让一幅幅可视可读的红色气质场景扑面而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事件被永远定格,让读者回到现场,和历史对话,同精神重逢,与不朽相遇。
比如,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先头船上的10多个战士,幸存了下来,但他们却倒在了解放上海的战斗中;修建川藏公路的战士们在怒江两岸的悬崖陡壁上劈山开路,以及怒江大桥边上那座浇铸进筑路战士身躯的桥墩照片;治理黄河时,一个叫戴金德的工人,用身体去堵水柱喷涌的大堤漏洞;深圳特区初创时那个奖励“四分钱”的改革故事,以及深圳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图片;还有,那张让我注目良久的塞罕坝创业者们住过的窝棚和地窨子旧图片……当读者回到这些人们熟悉或陌生的红色气质现场,历史的现场就有了充满诗意的张力,精神的不朽显示出穿透时空的魅力。
【读书者说】
作者:陈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比如,瞿秋白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牺牲前写道,他留恋的是“这美丽的世界的欣欣向荣的儿童”,包括“女儿,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们”。女儿瞿独伊的回忆是,“他牺牲的时候,我哭出病来了。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再如,江竹筠走向刑场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都送给了其他难友,身上唯一带着的是儿子彭云的照片,与此相应,书中把一家三口唯一一张合影,截取成三幅图片,最后剩下的是彭云一人。还有,一个叫王荣浩的普通技术工人,因为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除了退休证上的证件照,竟没留下其他照片,去世后留给妻子的只有自家院子里的一棵核桃树,而书中呈现的,正是白发妻子坐在那棵核桃树下不尽思念的图片。关于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书中除呈现黄文秀生前一张照片和她写的日记外,还有她父亲黄忠杰的两幅照片,一幅是他和黄文秀游览天安门城楼,一幅是代替女儿领奖时擦拭泪水,有人问老人家:如果能再选一次,你还会让自己的女儿毕业后回到家乡吗?父亲回答:“会!”。
2016年,95岁的瞿独伊面对镜头唱起了《国际歌》。2021年,瞿独伊荣获“七一勋章”。先烈求索,后辈追随;岁月老去,信仰永恒。这便是传承的力量。图片选自《红色气质》
用亲属的眼光来回看英雄的精彩过往,用亲属的感受来抚摸英雄的高光时刻,由此呈现出来的红色气质,也就使读者生发出更为感同身受的心灵共鸣,并且肃然起敬。同时也说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百年大党的红色气质,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并且在今人的感受中,继续升华、传承不息。
不朽的红色气质,在书中浓缩于瞬间,镶嵌于光影,再配以简洁的文字,升华了动情点。其中,既有人们熟悉的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左权、赵一曼、王孝和、江竹筠……这些著名共产党人,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光影风采,特别是他们对国家、对未来、对后代是如何眷恋、祝愿和期待的细节,更有许多人们此前并不太熟悉的人和事,很少见到的图片档案,起到直扑心扉、撼动心灵的阅读效果,由此告诉人们,红色气质的审美感染空间多么细腻而深厚。
红色气质:连接起与读者的情感纽带
他们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妻、为人兄弟姐妹,自然拥有普通人必然和应该拥有的情感和眷恋。红色气质不可避免地孕育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土壤中,有着贴近普通人的诉求愿望和价值判断。为此,这本书在多数人物的呈现上,用了很大心思去挖掘红色气质铸造者的亲属们的认知和感受,引出和英雄们的对话,说明他们为什么不朽和不朽的方式。
在书中,这个历史通道主要是由不同时期的奋斗风采彰显出来的。全书虽然有合乎历史逻辑的递进延展,但又不是着意去勾连大历史脉络,没有讲太多的大道理,也不是格式化的表达,而是通过一组组图片,一个个人物,一幕幕场景,一段段文字,串起了建党精神及其延展出来的抗日精神、抗联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塞罕坝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这些不同时期的奋斗风采,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路走来的整体精神面貌,这就是以思想引领时代,以信念塑造品格,以奋斗感召群众,以牺牲揭示永恒。概括起来,全书体现了四个精神主题,就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对党在四个时期奋斗风采的概括: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从这个角度讲,说《红色气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史,应该是可以的。
文章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gdsyjzz.cn/zonghexinwen/2022/0712/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