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中共党史研究与新文化史的邂逅
促进中共党史研究学术进步的途径,较有效的办法恐怕可以仰赖两种方式,其一是新史料的挖掘与发现,其二是研究方法的转借与参照。新史料的挖掘与发现往往可遇不可求,不是主观意识想挖掘或发现就可以成功的。但是,研究方法则可以通过合理的引介、转换等方式加以运用,这是研究主体能动意识的功能属性。被研究的党史对象只是“沉默”的客体,而承载这种“客体”的任何史料,也永不自动说话,绝不主动登场演绎历史。那么,历史的亮相就端赖研究者的出场,而研究者以什么方式出场“话说”历史,其方法就值得考究。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之间的适用性如何,并不是一种想象性的预设,而是一种投石问路式的探寻。任何方法都没有资格声称能够将历史解释一网打尽,然而任何历史问题的解释,都有资格接受合理方法的选择,都应具备开门接受检测的心态。现在,对党史研究而言,假如“新文化史”这位生客莅临门前,党史研究应当如何应对?是邂逅领教还是闭门谢客?看来是可以“琢磨”一番的。
一、文化要素:历史解释的意图
新文化史是当今国际史学界的一种学术潮流,它是西方史学谋求学术突围的实质性战绩。新文化史策马纵横历史学疆域,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光景,但直至1989年林·亨特主编的《新文化史》出版,才标志着这一国际性的史学“文化转向”学术运动有了共同的名称——“新文化史”。
新文化史之所以会形成一种学术气候,无论作为一种具体性的研究方式,还是作为一种观念化的理论思潮,它的学理背景都来源于对传统研究模式的不满与反抗。1963年,英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E.P.汤普森的巨著《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出版,正是这种“不满与反抗”的滥觞。这部历史著作以“形成”这样的表达来分析工人阶级的出现,与传统研究模式中常常使用的工人阶级“产生”迥异,显然不是用语的随意性挪用。过往的分析通常是从社会结构或经济状况中,推导出工人阶级合乎目的性的“产生”。汤普森拒绝这种解释历史的观念,认为工人阶级作为一种阶级存在,是一种在动态的主客观关系中“形成”的历史现象。这种历史意识意味着分析“工人阶级”的产生,不能径直地借助社会学式的生产规模的扩展、职业分工的增加、劳动者数量的增长等计量化经济要素来确定,最精巧的社会学论证也编织不了“工人阶级”的存在图形,“工人阶级并不像太阳那样在预定的时间升起,它出现在它自身的形成中”① 〔英〕E.P.汤普森著,钱乘旦等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译林出版社,2001年,“前言”第1页。。在这里,“自身的形成”是一种极具深刻蕴涵的观念,它强调对工人阶级出现的历史分析,不能把构成工人阶级的一系列统计数据作为该阶级出现的“原始资料”,相反,应当把工人阶级的出现,看成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关系中“形成”的历史现象。
在汤普森看来,工人阶级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形成”,其“形成”方式是由工人生产生活的“经历”和阶级意识的“觉悟”所构成。就“经历”而言,只有“当一批人从共同的经历中得出结论 (不管这种经历是从前辈那里得来还是亲身体验),感到并明确说出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对立)时,阶级就产生了”;就“觉悟”而言,“阶级觉悟是把阶级经历用文化的方式加以处理,它体现在传统习惯、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中”② 〔英〕E.P.汤普森著,钱乘旦等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前言”第1—2页。。尽管构成“经历”与“觉悟”的诸多要素并不能直接归入经济范畴,但汤普森并不认为二者可以脱离一定的生产关系而存在。相反,他认为工人阶级只能在复杂的生产关系中“形成”,只不过不能将其误解为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试图用精确的经济数据来确定其出现过程。
对于这种历史认知方式,马克思也曾揭示过。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马克思对阶级的“形成”作过一个比喻,称波拿巴王朝的法国小农如果只是处在“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关系之中,那么,这就犹如把一个个马铃薯集成一麻袋,并不能代表什么。但是,“数百万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7页。。显然,“生活方式”“利益”“教育程度”等要素并非仅仅是物质性的,它同时是文化性的。因此,阶级的“形成”需要有这些文化性的经验“经历”,并且在这种“经历”中,“觉悟”到彼此间具有某种广泛的政治性“共同关系”,这时,阶级的“形成”才能够成为现实。可见,马克思所论述的,与汤普森“阶级是社会与文化的形成”④ 〔英〕E.P.汤普森著,钱乘旦等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前言”第4页。的看法存在若合符节之处,都强调仅仅是一些群体或阶层的存在,并不足以构成阶级,阶级的出现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关系。
文章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gdsyjzz.cn/qikandaodu/2021/0610/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