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
中共党史专业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学说,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的学科,也是为党建提供人才的重要学科。我国高校开设中共党史本科专业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党史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繁荣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推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党的理论创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培养目标设定的内容
1.培养思想品德和人格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做人和做事的统一,既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又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在学会做人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知识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1]。从“德”与“才”相互支撑与促进来理解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关系,在培养目标中增加社会主义思想品德部分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中共党史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重视思想品德的培养。要学会用理论知识研究党在今天的政策,用所学知识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紧跟党的步伐,培养良好行为规范,养成优良的文明素养,培养做事与做人统一、拥有正确的三观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创造性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进取精神,敢于挑战困难,对于实践中的问题,能够通过深入探索,大胆提出新的见解,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2.引导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全在于运用。”[2]中共党史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该专业的学生,首要方面,就是要具备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能力,认真学习党史与国史,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理、方法、原则、立场等分析问题和化解问题。因此,中共党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关注社会现实,以新的时期社会需要何种人才作为培养计划的出发点。中共党史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能将书本知识向实践转化,让学生“知”“懂”“信”到最后的“用”,能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出分辨,并能通过所学的理论解决问题,成为真正的实用性人才,避免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
3.求同存异,加强标识性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特有的精神文化,外显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内化为大学的气质与性格。校训、校歌、办学愿景、培养目标等均承载着一个大学的精神、文化和个性。鲁迅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3]因此,一提到北京大学,它的维新气质和革新勇气便如在目前。专业也是一样,开展中共党史本科专业的学校都是具有地方资源的学校,但是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中并未能充分体现出学校的个性与精神,难以通过识读培养目标准确地判断其属于哪一学校的设计理念。因此中共党史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求同存异,在培养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同时,要切实发挥地方优势,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中共党史学科,培养能对地方党史进行科研和教学的人才,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
二、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1.强化师资力量,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一支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是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实现的关键。从历史上看,中共党史专业更偏重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师资力量和教师教学的观念有一定的原因。一方面,缺乏中共党史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教师在求学过程中缺少实践,职称的压力导致教育者重学术轻实践,在方寸书斋中进行分析,把实践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这些原因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偏向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缺少关注。要改变实践教学的现状,就要加强中共党史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对现有的从事中共党史教学与科研的教师人员进行队伍整合,加强专业特色内涵建设。其次,加强后备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吸纳一批与党史专业具有较好融合性的专业的青年知识分子进入教师队伍,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促进学科发展,为中共党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最后,要转变教师教学的观念,要求专业教师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看作课堂教学的延伸,消除对实践教学认识的误区,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文章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gdsyjzz.cn/qikandaodu/2020/1224/381.html
上一篇:中共党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研究
下一篇:党史期刊编辑增强“四力”实现路径